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当前,对民生的投资依然较高,但扩大“对人的投资”的紧迫性不减反增。 “投资于人”变化缓慢,但也是一项投资回收期较长的投资。对今天的人的投资,最终会转化为对明天发展更深的信任和更持久的动力。国务院报业办近日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引人关注。 “十四五”以来,民用领域财政投资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量的70%以上。更多资金直接惠及人民生活。这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也与发展“投资于人”、扩大投资人的内涵相呼应。今年《政府活动报告》提出,要把财力服务民生。传统上,当我们谈论投资时,我们通常关注有形的实物资本,例如基础设施或工业项目。像这样的“投资”可以立即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比如修一条路振兴一个地区,或者建一座工厂为很多人提供就业机会。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单纯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已不再可持续,必须转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创新和技术进步最终取决于人。为此,在继续优化“物投资”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投资”。积累人力资本、改善人民生活福祉是内生动力经济稳定和长期发展的根本目标。 “投资于人”的核心是全方位发展人。继续扩大教育、医疗、培训、社会保障等领域投入,全面提高人们素质技能发展能力,让每个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 “投资于民”的关键是缓解居民忧虑。民生投资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等具体民生问题上。人们当社会对未来产生稳定、积极的预期时,其创造活力就被充分激发。当前,对民生的投资依然较高,但扩大“对人的投资”的紧迫性不减反增。从社会结构变化来看,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和出生率下降,对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公民和年轻人在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防止出现新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原有民生保障网络。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的期望从“好用”转向“实质”,公共服务体系面临提质扩容的新挑战。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看,中国经济正在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支撑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内需和创新支撑。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h 对民生的投资有助于减少居民规避预防性储蓄的倾向。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释放内需潜力。此外,投资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环境治理等民生领域的短板,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将为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从促进社会公平看,地区间、城乡间、群体间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不断优化民生投资结构,更有针对性地将资源投入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地和弱势群体,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未来,对人们生活的投资不仅需要加大力度,还需要提高准确性、效率和可持续性。一是推动公共服务精细化从“有”到“优”,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以解决“一老一童”为重点的综合托幼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托幼服务体系,统筹养老机构和社区机构,构建医疗卫生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二是深化人力资本投资,加强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产业转型方向,完善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工人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三是加快纠正人民生活短板,推动更多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配置,切实减轻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负担。 “投资于人”变化缓慢,但也是一项投资回收期较长的投资。对今天的人的投资,最终会转化为对明天发展更深的信任和更持久的动力。 (作者:熊立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富忠明)